文.執行/邱明瑜 攝影/陳炳煌
採訪諮詢/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

嬰幼兒期是成長的重要階段,由出生時體重的三公斤左右到滿一歲時的十公斤,體型足足增加為原來的三倍,而最重要的腦部發育則將近完成了成人期的70%。根據寶寶健康手冊裡的生長曲線圖,父母可藉此初步了解及掌握孩子的發育情形,並掌握一些身體異常的警訊。

Q:生長曲線圖怎麼得來的?真的能夠代表寶寶發育的情況嗎?

A:生長曲線圖是測量一大群健康發育嬰兒的統計結果,因為這些數字是採集自一大群嬰兒,代表群組的變化,所以有時候不能顯示成長上的個別差異,不過,成長曲線圖表可以做為寶寶發育過程中的參考指標。

新生兒一年內可長25公分

林口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朱世明說明,評估生長問題需考慮身高及生長速度方面,所以精確的身高測量是相當重要的憑藉。兩歲以前,兒童站立不穩,因此最好躺下來測量;大於兩歲的孩童就可以站立測量。一般連續測量兩、三次,差距小於0.3公分才是精確的測量。

台灣新生兒出生時的身長,雖大小不一,但足月新生兒的平均身長約49至50公分。出生後第一年約長25公分,即一歲時之平均身長約為75公分,出生後第二年約長11公分,2歲至4歲之間,每年約長6、7公分;而4歲至青春期之間的平均生長速度,每年約5公分。

遺傳影響幼兒發育

父母的身高和嬰兒的性別是影響一個人日後身高的主要因素。通常學齡年紀小孩的身高會類似父母當年的身高。但是父母的身高對嬰兒時期的身高影響不大。醫生通常能夠依據父母的身高情形,來評量寶寶的身高是否在正常範圍內。

所謂的生長曲線圖,即是將正常兒童的身高和年齡的關係做成座標圖,此為評估孩童生長正不正常,相當重要的參考依據。醫學上對身材矮小的定義,有其客觀標準,即身高在同性別同年齡的正常孩童中,低於第三百分位以下者(意指幼兒的身高在一百個同齡孩子中,排名在倒數第三名以下)才算是身材矮小。但是小孩的高矮,除考慮年齡、性別及父母親平均身高以外,主觀的感覺是不可忽略的一個因素。所以,面對身材矮小為主訴的小朋友,應先比對同性別同年齡正常孩童的身高,以確定他(她)是真的矮小,還是其父母期望太高所致的錯覺。

不同年齡 生長速度不同

評估生長問題時,生長速度的記錄,也是相當重要的指標。不同年齡的正常孩童,每年均有一定的生長速度。身材特別矮小的孩童,應每三個月或半年確實量一次小孩的身高,並與正常值(即生長曲線)比較。如果孩子的生長速度有逐漸偏離正常曲線的現象,該名小孩可能有生長的問題,需要接受進一步的詳細檢查,以查出病因,此方法可使家長及早發現小孩生長問題,並給予適當的處置。

Q:寶寶總是在九十百分位以上的成長曲線,我應該擔心嗎?

A:十個健康寶寶中就會有一個寶寶的發育是在九十百分位以上,最重要的問題是,寶寶的成長發育是否不斷加快,以致與平均人口的身高體重相差愈來愈多,寶寶的小兒科醫師或者家庭醫師應該可以將寶寶的身高、體重畫在成長曲線圖上,評量寶寶的發育是否有問題。

客觀看待幼兒的發育

朱世明認為,遺傳是天生的改變不了,父母的身材會決定其子女的身材。有的較似父親,有的較似母親,或有隔代遺傳的可能。而內分泌如生長激素的使用,目前醫學尚未能控制得宜,所以,做父母們能做的是於日常生活中,特別注意孩子是否得到均衡及完整的飲食。預防及治療疾病,營養不在多,貴在均衡與完整,不論是體型的增長,骨骼肌肉的成長,或是腦神經及智能的發育,幼兒階段其實是需要所有營養物質的互相搭配而缺一不可的。

朱世明表示,引起身材矮小的原因很多:舉凡全身各器官系統的慢性疾患均會影響生長,如先天及後天骨骼代謝的毛病、心臟衰竭、慢性腎臟衰竭、吸收不良以及佝僂症的病人,大多無法正常生長。

而染色體異常的孩童亦常伴有身材矮小的現象,此外,內分泌系統發生問題,如生長素缺乏、甲狀腺低能症等患者,身材會特別矮小。此外,三歲以下的小孩,由於長期卡路里攝取不足,導致營養不良,也會影響其正常生長,亦為一不容忽視的原因。

雖然現有甲狀腺素可治療甲狀腺低能症所致的身材矮小,有合成的生長素可治療生長素缺乏所致的身材矮小,但是有更多身材矮小的小朋友,事實上是正常兒童,生長素治療對這些正常的小孩缺乏療效已有定論。面對身材矮小的小朋友,為人父母者除了應每三個月或半年確實量一次小孩的身高,並與正常值(即生長曲線)比較外,如有問題應與小兒科醫師審慎地討論,釐清疑慮,以避免小朋友接受不當的治療,造成令人扼腕的後果。

四步驟看懂成長曲線圖

1.曲線圖上:橫軸是月齡,縱軸是各項數值,如體重的公斤值、頭圍或身長的公分值。

2.「百分位」的意義:若有一百個人,高矮胖瘦由小至大排列,中央者為第五十百分位(中等身材),排在第六十位者即為第六十百分位。

3.發育異常:身材過於瘦小在臨床上定義為身高或體重低於對照表的第三百分位,即低於最下面的曲線;而過重或肥胖則是身高或體重高於第九十七百分位,即高於最上面的曲線。頭圍大(大頭)或頭圍小(小頭)亦是以同樣的標準來定的。

4.影響孩子成長發育的因素:如父母的遺傳、營養狀況、運動程度、內分泌及生長環境等。

落實嬰幼兒健康檢查

嬰幼兒從出生至六歲,根據兒童健康手冊中的總共有12次的健康檢查,利用這12次的檢查,家長可藉此了解嬰幼兒的生長狀況。提醒家長別忽略了嬰幼兒健康檢查的重要性!其中健保提供四歲以前的嬰幼兒共6次免費健康檢查,別忘記帶著兒童健康手冊帶醫療院所,為寶寶的成長把關!

詳讀兒童健康手冊

由幼兒頭圍、體重、身高、胸圍來觀察及比較其生長發育是否正常,其實是最簡易的指標,衛生署所印發的寶寶健康手冊裡的生長曲線圖,便是一項可茲運用的很好工具,父母可藉以初步了解及掌握孩子的發育情形,朱世明提醒家長,務必要仔細閱讀兒童健康手冊,並詳實記錄嬰幼兒的生長變化,醫生才可以根據記載的內容,更精確地照護檢查出嬰幼兒的健康狀況!別讓兒童健康手冊只淪為蓋章的形式。只要家長多一分用心,幼兒成長就多一分保障!

Q:餵食母奶的寶寶在某一時期會長得比較小,是真的嗎?

A:朱世明解釋在嬰兒早期,餵食母奶的寶寶似乎比餵食嬰兒配方的寶寶長得小一點,不過,對寶寶整體成長發育的結果並沒有影響,因此不管是餵食母奶或嬰兒配方,小孩都能夠健康正常的成長。

Q:寶寶的頭圍比成長曲線圖上來得小,但是身高體重都在曲線圖範圍內,這樣可以嗎?

A:所有測量的數字都是平均值,一定會有一些正常健康的嬰兒的體重、身高或頭圍會比成長曲線圖上的來得小。頭圍很小有可能是腦部發育有問題,也有可能是正常的差異。重要的是小孩的發育是否正常,頭部是否以相當的速度在持續增大。所有嬰兒的頭部都應該要持續發育增大,如果頭圍停止成長,就一定要請醫師為寶寶檢查看看。

頭圍大小的改變不顯著。

頭圍的大小通常代表著頭顱內容物的體積,大頭者可能是有大腦本身長瘤或積水過多的水腦症,而小頭者則多是大腦萎縮的表徵,但多數均為家族遺傳性的大頭或小頭者,大多為正常現象,家長無需過度擔憂。另外,早產兒的頭圍較其體重相對地要大,即頭大,體重輕,不過此種現象到後期就會消失。

體重曲線變異最大

過胖或過瘦可由體重曲線得知。體重的改變及差異卻會很大,尤其在幼兒為甚,時常在一波嚴重的腹瀉後,寶寶體重會下降一兩公斤,此時得到的百分位就差很多了,因此測量體重的生長曲線時,一定要在寶寶身體狀況穩定時才有意義。胸圍的意義不大,除非有特殊的胸部畸形,所以一般可忽略不計。

生長曲線異常的警訊

生長曲線顯示逐漸偏離以往的百分位,例如以往體重都介於第五十百分位的曲線上,現在卻逐漸地往下掉到第三十百分位的曲線上,表示寶寶的體重成長變遲緩了。再者是出現懸殊差距,例如某一項的百分位與其他項差距過大,如體重、頭圍皆在第七十百分位,但身長卻只在第四十百分位,則可謂矮胖型,以此類推來評估寶寶的生長問題所在。

發育異常時的應對措施

當寶寶的發育有異常,也就是說和其他同年齡的小孩比較,寶寶發育得太快或太慢;或者相較於父母的身高體重,寶寶的體型遠大於父母或者過於嬌小,這些情況下就應該去看成長發育方面的專科醫生。朱世明舉例說明,出生時為矮胖型的嬰兒,出生後體重不斷增加,但身高卻無顯著的增長,此時,即有可能罹患了「小胖威力」;或者出生時為矮瘦型,但頭圍明顯較大,有上述現象時,小兒科醫生應該會先檢查寶寶,看看是否能夠找出發育異常的原因,如果不能,就需要諮詢專科醫生,找出是否有某種疾病導致發育上的異常。專科醫生利用一些特殊檢驗,大部分都能夠檢查出原因。發育上的疾病通常都可以醫治,而且愈早診斷出來,治療的效果也就愈好。切勿病急亂投醫,或誤信民間偏方,反而耽擱了第一時間治療的黃金時期。

嬰幼兒成長看長遠非看一時

身長的測量在一歲以內的幼兒,準確度不佳,除非特別矮小或高長,否則不需擔心。兩歲前的兒童,不論男女,其間的差異是很有限的。有些出生時體型過大的寶寶,在往後數月的生長曲線可逐漸地趨於正常。相同地某些出生體型過小者(如早產兒),當其穩定後,生長速率會加快而追上正常的曲線範圍。

完全以母乳餵食的寶寶,因母乳分泌尚未完全,寶寶攝取不足,所以在出生前兩週的生長狀況會較差,此種狀況也會在一個月左右後會追上來。家長看待嬰幼兒的成長,不要太在意短時間之內的身高體重,也不要一昧地跟別人比較,只要寶寶的落點介於第十及第九十百分位的曲線間,都可以算是正常範圍。

以上文章取自http://epaper.pchome.com.tw/archive/last.htm?s_date=old&s_dir=20050127&s_code=0048&s_cat=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bigai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